阅读笔记《祖宗之法》
副标题: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著。
一、研究方法
问题意识,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,把握问题,回应问题。“问题”决定于眼光和视野,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,寓含着创新点。突出“问题意识”,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和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。要言之有物,具备洞察力,探索事物发展的实在逻辑,而不是重复大而无当的“普遍规律”。
二、对象
“祖宗家法”,兼容并包地将赵宋的“家法”与“国法”混溶为一体,君臣关系方面体现出“孝”与“忠”价值行为模式的沟通,设范立制取向方面显示出注重秩序、注重承续、注重稳定的政治精神。
以敬奉祖宗的虔诚去对待国家事业,推治家之法以临民,这正是士大夫心目中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理想状态。
三、时空环境
唐末到宋初,民族色彩逐渐淡薄,而政治色彩愈益凸显,人们意识中印象更深的是政权的兴替而非统治民族的更迭。时代变迁,民族关系整合,“胡/汉”语境消解。
唐末五代时期,一方面,出入于朝廷的上层文士才能结构不敷需要,学术的发展亦受到严重的制约;另一方面,动乱中斯文不绝如缕,恰如冰河之下潜流;教育趋于社会化,知识普及与文字能力扩展下移;文士们缺乏晋升途径而活动在社会基层,活动在乡里闾巷、佛道寺观乃至行武军旅。
文武关系,文臣固然不熟悉战事,却并不一定选择逢敌退避;武将们通常是长养自行伍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然倾向于用兵征伐。具体的攻势与守势、进取与退保,以及由此造成的胜与负、利与害,都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易,由多种因素决定的;
在宋代,无论是君主措意的核心精神还是士大夫认同的基本方略,都是以 “无乱” “无患” 亦即防范弊端为鹄的。
四、做法
创法立制,
太祖,尽除五代弊法,用能易乱为治,多着意于大纲、大局的建设,而对于其他方面可因则因,以神武之略荡定天下。
太宗,高瞻远瞩,革故鼎新,“执心坚固”地创行“朝廷法度”,以圣文之德抚育中区。
五、效果
“祖宗家法”提法的出现,一方面,使现世的法度笼罩在宗族秩序乃至道德伦理的体系之下,具有了双重的权威;也使“祖宗”的意旨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,使其形象更为鲜明生动,并因此在现实获得了“永生”。另一方面,这一说法又将已经进入彼届的“祖宗”与用以处置世俗政务的“法度”固定联系起来,从而使“祖宗”不再是“高处不胜寒”的神灵,在拉近了距离、保存了亲切感的同时,也降低了祖宗们的超越度与凌驾度。
北宋中期,邵庸概括“本朝五事自唐虞而下所未有者”为:一、革命之日,市不易肆;二、克服天下在即位后;三、未尝杀一无罪;四、百年方四叶;五、百年无心腹患。并且称“五事历将前代举,帝尧而下固无之”。
赵宋“祖宗朝”的重要收获,是成功地走出了五代,超越了“五代”。
2022/11/28 17:16 更新。